苏宁上有1412亿总负债压顶,下又是连续8年业绩亏损。自1990年创立至今,刚过而立之年,就遭遇了“中年危机”。
自出现流动性危机以来,苏宁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近日,刚刚澄清了“苏宁将于12月底破产”的传闻,又因拖欠3600多万货款,被供应商起诉。
“2021年的第三季度是苏宁易购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0月底,苏宁易购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9.68亿元,同比下降64.82%,第三季度净亏损达41.16亿元。
2021年前三季度,苏宁易购营业收入达1155.74亿元,同比下降36.1%;扣非净利润亏损92.15亿元,同比下降813.38%。
销售规模急剧下滑,经营业绩大幅亏损,颓势难挽。究其原因,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苏宁放弃主场优势,转战线上,结果却转型失利,两头都不讨好。
苏宁的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2012年,电商强势崛起,苏宁最后的辉煌也终结在了这一年。
2012年8月,刘强东高调发布微博:“从明天上午九点开始,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价格都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并且无底线的便宜,如果苏宁敢卖1元,那京东的价格一定是0元!”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挑衅,苏宁回应:“苏宁易购包括家电在内的所有产品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任何网友发现苏宁易购价格高于京东,我们都会即时调价。”
这场价格战火药味十足,输赢暂且不论,但能明显感觉到苏宁在互联网时代的“水土不服”。
在这场对战里,互联网电商属于轻资产,而苏宁遍布全国的实体店却有高昂的店面租金、人力成本。京东轻装上阵,苏宁属于负重前行。
在线下经营成本远远高于线上经营成本的情况下,线上线下再保持同价,使得苏宁易购的毛利率连年下滑。据了解,2011年苏宁易购毛利率为18.94%,2012年下滑到了 17.76%,2014年下滑到了 15.28%,到2020年已经下滑到了10.99%,而2021年上半年苏宁易购的毛利率又较同期下降了4.32%。
不仅如此,京东与苏宁看上去都是在卖电器,但经营模式却有本质的区别。京东作为平台,是代销模式,产品卖出去才会给厂家结账;而苏宁则是采购模式,所有电器都需要预付款,资金回流压力更大。
这场价格战之后,一度宣称网上商城违背商业本质的张近东开始重新规划苏宁的发展方向,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帝国。
成也野心,败也野心。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放弃让人眼红的“铁饭碗”,揣着十万块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始创业之路。
在2011年巅峰时刻,张近东提出“再造苏宁”,要做中国的“沃尔玛+亚马逊”。为此苏宁开始大手笔投资,形成了后来的苏宁易购、苏宁物流、苏宁金融、苏宁科技、苏宁置业、苏宁文创、苏宁体育、苏宁投资八大产业板块。只是这样的极速扩张,最终让苏宁负债累累。
苏宁的投资,看似紧跟风口,却都成了赔本买卖。
2012年,苏宁以66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了母婴平台“红孩子”。曾经母婴垂直电商NO.1,现在已消失在主流视野。
2013年,张近东以2.5亿美元收购PPTV,进军视频领域。PPTV主打的体育板块除了烧钱,没掀起一点风浪。2015年,苏宁把亏损11.61亿的PPTV卖给了关联公司。
2014年,张近东以1000万美元全资收购满座网,接手不到两年满座网倒闭。
2015年,苏宁以19.3亿元入股努比亚,想在智能手机市场分一杯羹,最终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6年,苏宁收购龙珠直播,现在也几近凉凉。
2017年,苏宁斥资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之后三年天天快递累计亏损43.26亿元。
2017年,苏宁战略投资恒大200亿,血本无归。2017年曾一夜开遍全城的苏宁小店,到2020年也已闭店80%。
2019年,苏宁以27亿元收购37家万达门店,又斥资48亿元买下家乐福中国80%股份。到2020年家乐福已亏损7.95亿元。
据统计,这些年苏宁在各个领域的投资超过700亿元,除了2015年与阿里的战略互投获利近155亿元,大部分都打了水漂。凭实力赚的钱,又凭实力亏出去了。
吃了盲目扩张的苦果,兜兜转转,苏宁又开始主攻线下,现在零售云加盟店下沉到县镇市场,已经突破万家。
不过,“老对头”京东也没闲着,在南京新街口开出了线下门店,在苏宁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家门口支擂台,班门前开铁匠铺,京东“欺”人到家了。
不过,商场就是这样,阵势既已拉开,就没有提前收场的可能。苏宁与京东,正在上演一幕标本式的活剧。
或许结局没有悬念,过程却很有嚼头。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