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6月20日消息(记者马文静)近期,银监会等三部门发文,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曾经在校园贷市场叱咤风云的网贷机构终被“禁足”。而另一边,在监管的鼓励下,商业银行等正规军正积极“入场”,一退一进之中,校园金融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校园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生变
据江西省金融办官网显示,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要逐步消化存量业务。这意味着,处于校园贷“风暴中心”的网贷机构到了必须“离场”的时候。
“堵偏门”的同时,监管也在引导“开正门”。《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由此可见,作为“正规军”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监管引导满足校园金融需求的机构主体。
据了解,目前在校园贷市场,主要的参与主体有:网贷系,包括各类P2P网贷平台;电商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今年新进场的银行系,如建行、中行;紧随银行步伐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系,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
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各类校园贷主体进入校园贷市场、缺乏监管控制的问题,《通知》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这意味着非银监部门批准的持牌机构将难进校园贷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校园贷“入场券”的可能只有银行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而银行显然是监管着重引导的方向。
“银行早就应该成为校园贷市场的主力军了”,董希淼表示,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确实存在,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既拥有良好的信贷业务基础,又有严谨的风控手段和规范的催收手段,更适合校园贷市场,无疑将成为校园贷市场的主力军。
银行如何“挑大梁”?
长期以来,校园贷市场“正规军”的缺失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贷平台钻了空子。在今年4月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谈及校园贷乱象,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社会批评我们银行对大学生的信贷业务服务不到位,他们找不到地方贷款就找网络或者社会上的高利贷。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
随着监管态度渐明,商业银行重返校园市场成为现实。5月,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几乎同时挺进校园贷市场,推出校园金融产品,建行的校园贷产品年化利率仅为5.6%,远低于网贷平台,中行则与高校合作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
除了专属的校园贷产品,银行也尝试重返校园信用卡业务,如工商银行与分期乐联合在9所试点高校推出“工银分期乐联名卡”,学生申请需经过分期乐与工行两重审核“关卡”。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也推出了针对校园市场的专属信用卡。
“在校园贷市场,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资金成本低、利率低,大学生最难承受的就是高利率”,董希淼称。除此之外,他指出,银行机构网点多,服务和风控更方便;信贷业务经验足,催收更规范也是优势。
事实上,这并非银行首次涉足校园金融市场。2009年,由于银行发放大量校园信用卡导致巨额逾期、不良高企等乱象,监管叫停了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业内人士指出,8年之后,重返校园市场的银行,如果在审核、风控上处理不到位,就可能重蹈覆辙,这也是近期银行在开展校园贷业务时从小范围试点谨慎推进的原因。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银行发展校园贷必定会将风控放在首位,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授信额度等方面较为谨慎。
董希淼则表示,不同于8年前缺乏场景、数据,如今互联网平台数据更丰富,银行进军校园贷市场可与有数据积累的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风控水平。更重要的是,银行、高校、家长等各方面要实现信息共享,为大学生贷款提供多方面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