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平均每天接一个走失警情 收5个协查通报
帮迷路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老人走失已超24小时,北京天冷,帮转寻人……”“老人在百子湾附近走失5天,有线索请联系……”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时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这样的寻人启事。老人走失事件频发的背后,是家庭监护与社会保障的“力不从心”。
如何不让老人迷失在自家门口?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现象
平均每天一个老人走失
老人频频走失,反映出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
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本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0万人,占2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3%。也就是说,5个北京人中,至少有1个是60岁以上老人。
近年来,走失的老人越来越多。中国一年走失的老年人有多少,目前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
记者在微博搜索栏中输入“老人走失”进行检索,并把筛选范围限定于北京市,出现大约430条结果。有些老人通过警方寻找或网友接力,幸运地回到家中,而有些老人至今杳无音信,成为家人心中永久的痛。
“从接警量来看,每天平均都能接到一个走失类警情,每天都能收到5个左右的协查通报。”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梨园派出所刘胜华警长说,老人走失不仅让家属万分着急,也牵扯到大量的警力。
原因
老人出门为何容易走丢
老人为何会频频走失?刘胜华向记者分析老人走失的几种原因:一是搬迁所致,老人不熟悉新的环境;二是外地来京,老人对北京的情况不了解;三是老人患有疾病或者记忆力减退。
“如今,城市建设也会对老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刘胜华说,通州近年来发展迅速,老人平时较少出门,一出门就会发现曾经熟悉的环境已改变,让他们无法适应。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走失的老人中有不少患有失智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他们的认知功能退化,失忆、失语,严重时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常见的阿尔兹海默氏症就是失智症的一种。
据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红尘介绍:“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 以北京市为例,需要护理照顾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有60万人左右。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曾经走失或多次走失过,其他的失智老人也存在走失的风险。
救助
八旬老人从西城走到了通州
“如果不是被民警找到,这么冷的天老人在外头后果不堪设想。”想起一年前发生的一幕,八旬老人朱龙根的儿子仍感到后怕。
去年1月2日,家住西城区的朱龙根老人接受完左手骨折治疗刚出院,晚上7时许在家附近遛弯时走失。这可急坏了老人的一大家子,全家20多人分多路到东城、西城、丰台的大街小巷寻找,光寻人启事就张贴了500多份。他们并不知道老人40小时后已经稀里糊涂走到了通州区,在寒夜中狠狠摔了一跤,倒地不起。
当晚气温在-6℃,老人蜷缩着身体倒在路中央,情况十分危急。4日凌晨2时许,通州分局胡各庄派出所接到报警称:在东夏园地铁站有老人倒地。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到现场,看到老人倒在地铁站附近,满脸是血,言语含混不清,在寒风中被冻得直打哆嗦。
民警立即联系120急救中心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治。老人经过医生全身医疗检查后,确诊为左手骨折、鼻梁骨折流血,身体极度虚弱。待医生将老人的鼻梁伤口包扎好,左手石膏固定好后,民警又将老人接回派出所内安排好食宿,并通过多种办法查找老人的家人。直到第二天中午11时许,终于与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
10多名家人来到派出所接朱龙根老人,他们没有想到老人能走那么远,从西城走到了通州,大家不住地向民警道谢。
尽管多数走失老人会像朱龙根老人一样平安回家,但也有部分老人失去音信,有的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朱龙根老人走失的半个月前,家住朝阳区的李玉森老人走失了。79岁的李玉森患老年痴呆症,口齿不清、记性差。离奇的是,走失前一晚,老伴梦到他蜷缩着趴在一摊水中,纹丝不动。7天后,李玉森以同样的姿势在通州区中坝河河沟的冰水中被人发现,已经冻死。
受伤、脱水、饥饿、极度疲劳甚至有生命危险,老人走失是家人心中无法承受之痛。
救助
凭“一袋苹果”送老人回家
今年2月11日,通州公安分局梨园派出所接群众报警:在梨园镇南门国际幼儿园门口发现一名疑似走失的老太太。赶到现场的民警发现,老人言语不清,说不出自己的姓名、住址和家人联系方式,也没有携带手机和身份证,手里只提着一袋苹果,民警只得将其先带回派出所。
在派出所里,民警继续与老人交谈,努力安抚老人的焦急情绪,想通过与老人的谈话找到一丝线索,但是仍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信息。
此时,老人提的那袋苹果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民警发现苹果的包装袋上有个结账标签,上面写有“世纪华联购物中心-富力店”字样。这个线索太重要了!老人的苹果就是在这个店买的,家也肯定就在附近。民警立即按照苹果包装袋上的标签,将老人带到超市附近。
民警驾车带老人在附近小区查找,但她仍然没有想起自家的具体住址。约半个小时后,老人突然说“我认得这里”,熟悉的环境唤起了老人的记忆,她逐渐想起了自己家的位置,最终民警成功将老人送回家中。
“我们遇到走失的老人,会第一时间对老人的随身物品进行检查,看有没有家属留下的信息卡或者手机之类的物品。”刘胜华警长说:“如果都没有,我们会对老人耐心地询问,比如姓名,年龄,住址,子女的情况,对什么建筑物熟悉,查看其他派出所发出的协查通报,如果还不成,我们将把老人的情况制作成协查通报发布。”
支招
如何帮走失老人回家?
老人走失,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尝试。
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
去年9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2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规定逐步为失智老年人配备防走失手环。今年1月7日,北京市召开民政工作会议,提出年内将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
携带一张爱心救助卡
此前,北京红十字会建立了老人走失救助网络,凡登记的老人只要携带一张爱心救助卡,路人通过拨打卡上的电话,就可以查到走失老人的家庭资料。
佩戴GPS定位装置
上海民政部门已经在虹口区探索失智老人佩戴GPS定位装置的试点。据介绍,老人戴上这一装置后,如果离家超过一定范围,装置将主动给老人的子女发送短信提醒。一旦发现老人走失,子女可以靠GPS进行定位。
开通95950免费呼叫系统
天津开通了95950免费呼叫系统。老人或家属填写登记表后,相关工作人员就会把老人的详细资料输入到网络系统,由承办单位发给老人一个爱心救助牌,牌上写着救助电话及老人的编码。老人或热心群众只要拨打电话报出编码后,就会获得相关信息。
引入“关爱通”监护系统
南京警方引入了“关爱通”监护系统,可以随时定位走失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这些人,其中老人使用的“关爱通”监护系统价格在400元左右。
家人平时要保存老人高清近照
老人走失,急坏的是家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和应对走失。
“在老人身上制作信息卡,像名片一样,留有家庭住址、儿女的电话即可,或者在老人经常穿的外衣上缝制信息卡。” 刘胜华警长说:“信息卡可以制作成防水的那种,挂在家门钥匙或者老人习惯性携带的物品上,这样可以客观帮助老人携带信息卡。”
“还可以给老人配备手机,简单小款即可,易于携带,里面要保证有充足的金额。或者像是防走失手环之类的产品,让老人携带出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女要尽可能陪同老人外出,或者给老人找个伴,请个护工或保姆在身边。
家属发现老人走丢了,要第一时间报警并通过网络发布“寻人启事”。现实中,不少走失老人是通过网友们的助力顺利回家。同时,家人在平时要保存老人的高清近照。万一走失,可以用来发布寻人启事或提供给警方。如果老人患有慢性疾病,最好让他们出门随身携带药品。
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师孙蕾认为,不要因为害怕走失,就限制老人的人身自由,如果他们想出门就陪着他一起走走。想要防止老人走失,家庭成员要更多地去关爱老年人,关心他们的生活。
吴青瑜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