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客商汇 > 电商邦

新华全媒+|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品味稻花香里的“科技含量”

2022-10-22 10:39:04 来源:新华网 加入收藏

【摘要】“这个基地有2000多亩地,我们种植了13个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成熟期不同,目前已收割200多亩。”在安徽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95后”新农人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并向记者介绍基地的秋收进展。

 “这个基地有2000多亩地,我们种植了13个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成熟期不同,目前已收割200多亩。”在安徽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95后”新农人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并向记者介绍基地的秋收进展。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王磊在数据调度中心远程查看田间情况。新华社记者 赵金正 摄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记者在安徽省多地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这个省重点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创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智慧田、良种田、示范田。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据王磊介绍,在他管理的这个基地,田间地头安装着自动虫情测报灯、传感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间断收集相关农情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送到后台,进行系统分析、决策。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记者了解到,根据决策结果,后台会发送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指令”,基地管理人员据此开展工作。“种了智慧田,亩均成本可节省100多元。”王磊说。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不仅智慧田不断涌现,良种田也越来越多。在淮北市濉溪县,收割完大豆、玉米的人们全力以赴投入到小麦播种中。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言伟告诉记者,近年来,这个县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育种成果不断涌现。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今年夏粮实现增产增收,这段时间大豆也取得比较好的收成。”在濉溪县五铺农场一块大豆田边,副场长陈峰向记者介绍,农场种了约1500亩大豆,其中一半是自育大豆品种,每亩地的大豆产量达300多斤。农场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研发力度,今年夏粮生产中,八成以上是自育小麦品种,加之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亩产量约13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除了智慧田、良种田外,得益于农业科技支撑,一些地方的示范田也取得了好收成。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槐林镇,农机手操作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这所学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皖中综合试验站近日传来好消息,121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36.4公斤,其中亩产最高1148.2公斤,创下这个试验站单一水稻品种亩产最高纪录。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好收成来之不易,良种良法配套是‘秘诀’。我们从多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把好育秧质量、花期高温抗逆减灾等关键环节。”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武立权教授说。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通过集成应用一批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与普通田块相比,示范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约15%,亩均增效500元以上。”武立权说,“我们将继续围绕水稻绿色、抗逆、丰产目标,不断集成创新栽培新模式,为多种粮、种好粮作贡献。”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jFE客商网-商会、协会、校友会、俱乐部资源整合社交平台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

客商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客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客商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家策划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400-777-8188 010-57955515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客商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23 京ICP备16002234号-2[!--temp.cnzz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