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过乡镇商会动员社会力量助善治促共富
江西新余渝水区探索“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新模式
本报记者谢锐佳 张典标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商会办公楼里,这幅标语令人印象深刻。
水北镇位于五县十乡(镇)交界处,曾因民风彪悍,被称为“是非之地”,矛盾纠纷多发一度成为当地“心头之患”。2012年,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这里诞生了江西全省最早的乡镇商会——水北商会,通过引导本土企业家参与基层治理,利用乡贤的影响力,协助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很多陈年矛盾烟消云散。从动不动拳头相向到有事好商量,从两村“结仇”互不嫁娶到和好通婚,把互不相让的“纠纷之地”变携手合作的“发展高地”……乡风村貌为之一新。
当地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在商会成立党委,引领发展出“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党建+乡镇商会”模式,在继续参与基层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商会会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对水北商会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肯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听取关于水北商会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汇报时,称赞这一行动是“壮举”。
目前,“党建+乡镇商会”基层治理模式已覆盖渝水区所有乡镇,并在新余全市27个乡镇推广。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养老。”脱胎于水北商会会员创办的公共食堂的颐养之家,目前全区共建成227个,180个行政村全覆盖,供养老人3253人,乡镇商会先后为之捐款捐物3500多万元。
“有了书的陪伴熏陶,我觉得我们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留守儿童胡可心,因为家门口有了一座图书馆、常读书而变得阳光自信,成为水北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水北商会在镇上捐资修建的这座图书馆,是渝水区乡镇商会支持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一个缩影。
“今年,铁皮石斛就可以采收,年收益预计可达3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29名脱贫户从中分红,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增加6万元,一举三得呢。”在水北商会常务副会长习润根领办的慕江村习家村小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支书简华高兴地说。目前,渝水区乡镇商会积极参与推动共同富裕,单独或联合组建工厂化养鱼、果冻橙等致富带头人专业委员会6个,建成培育中心1个、实训基地5个,培训致富带头人300多人。
善解疙瘩化解陈年矛盾,热心公益支持一方民生,领头创业带动农民增收,搞活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渝水区通过乡镇商会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家助善治促共富,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